返回上一级

陈昌福强调正确用药!18位嘉宾报告精彩纷呈上百家企

2024-01-04 05:07:20

作者:jinnianhui金年会      
陈昌福强调正确用药!18位嘉宾报告精彩纷呈上百家企

  湖北是淡水养殖第一大省,淡水产品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湖北省水产业开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以黄颡鱼、鲈鱼、鳜鱼、黄鳝、河蟹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设施渔业也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武汉举行的渔业博览会,从开创到引领,已逐步成为从业者发现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内水产养殖行业的风向标。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学会、湖北省虾稻产业协会、湖北省渔业产销协会协办,武汉智博天下会展有限公司、武汉授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水产苗种、饲料、设备、动保、原料等相关企业在此进行为期三天的现场展示。展会同期开展了“第六届现代渔业高质量论坛”、第二届”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产业发展大会、“2023湖北小龙虾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组织了超百家相关企业现场展示水产养殖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活动盛邀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相关专家围绕:无刺鱼、饲料鳜、马口鱼、河蟹、牛蛙、小龙虾、设施渔业等方面现场分享最前沿的技术理念,现场交流最新养殖成果,促进行业内信息互通,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7年以来武汉渔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参展企业累计1000余家,共接待专业参会代表超过60000人次,举办相关会议活动近100场,其专业程度与参展实效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已逐步成为渔业、设备、养殖等重要交流平台。希望参会人员可以利用好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学习,为加快推动湖北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做出贡献。”

  高泽霞教授从水产品在粮食安全和国民营养中的作用、国际国内水产种业发展现状、无肌间刺大宗淡水鱼研究进展以及水产种业发展思考四个方面展开了报告。报告提到,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水产苗种产值843.45亿元。据高泽霞教授介绍,2022年,她们的团队与桂院士团队合作培育了无肌间刺银鲫,合作应用于鲢鱼、鳙鱼、鲤鱼等。2023年,在草鱼F1代选育群体获得无肌间刺草鱼;已繁育完全无肌间刺团头鲂F2代新品系,已培育完全无肌间刺武昌鱼新种质。

  “在池塘工程化、工厂自动化的发展下亟需养殖新品种,未来我们也会不断从肌肉风味品质、感官、加工、游动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鱼类研究,也会持续探索、开发新的渔业空间,例如大水面、盐碱水域、深渊海等养殖新品种。”

  吴旭干教授提到,成蟹养殖的主要问题在于优质苗种覆盖率低、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配合饲料市场混乱、养殖劳动强度大。河蟹养殖分为两年,进行公母分养,蟹种放养时容易挑选公母蟹种;公母河蟹生殖蜕壳、育肥时间、营养需求和上市时间不同;公母价格差别大,母蟹价格远高于公蟹;公母蟹的消费时间和消费市场也不相同,9月和10月母蟹为主,11月、12月公蟹为主;、广东、香港、宁波喜食公蟹;北方喜食母蟹。因此,提高养殖效率,公母分养是关键。

  经过研究,吴旭干教授总结出优质扣蟹的质量评价:活力好,规格整齐;没有老头蟹和接近成熟的蟹;扣蟹养殖来自没有发病的区域;体表没有寄生虫,鳃丝干净:肝胰腺饱满,肝丝红,肠道粗壮;不能从药水诱捕,低温捕捞困难,不少养殖户采用少量敌杀死诱捕。此次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当前河蟹大种蟹养殖的技术进展,也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田海峰 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报告

  黄鳝基础产值超过200亿/年,主产区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省。湖北产量接近全国的一半,是湖北三个“百亿”的淡水养殖产业之一。2016年产量达到顶峰38万吨后随之下降,苗种来源越短缺,产业发展陷入衰退困境。黄鳝具有极为罕见的雌雄性逆转特性,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是制约黄鳝产业做大做强的难题。2019年,李忠研究出的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组的验收——历经七年攻克全人工繁育技术,量产淡水鱼类繁育画上句号——世界首例黄鳝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成功。目前黄鳝养殖的成熟模式是池塘网箱养殖,完善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要不断进行优良品种选育、病害防范、营养需求、新型养殖模式的构建和提升、质量安全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清塘消毒:养殖塘池底需平整,每亩留10公分水,用生石灰50-80公斤、漂白粉1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

  4.增氧设备:养殖密度在5000尾/亩以上每亩需配备1.5kw增氧机,一台水车搭配。有条件的情况可以配备纯氧,防治突然的水质、天气变化导致的缺氧。

  “马口鱼是一个新品种,是我们找到的一个利于生命健康的新品种。”樊启学教授分享道。七彩马口鱼就是淡水金枪鱼,俗称桃花鱼、红车公,属鲤科马口鱼属,栖息于溪流或水温较低的水域上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苗种培育和四大家鱼培育方式没有太大差别,池塘主养,提倡全池喂养。吃马口鱼得心血疾病的风险更低,老少皆宜,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脑皮层和视觉发育,鳞薄且肌间刺软化,食用方式也很安全。

  马口鱼未来发展趋势:“两快一全”——长得快(全雄新品种养殖,充分发挥生长优势)、周转快(三北四南养殖模式探索,资金周转快)、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我国主要养殖的蛙类有牛蛙、美国青蛙、石斑蛙等十多种。蛙类养殖是一类有前景的产业,2023年各种蛙类养殖总产量可达90万吨,相关产业经济达到数千亿,尤其是蛙类消费市场(餐饮业)火爆。蛙类养殖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追求高产增加密度,滥用药物导致品质堪忧。防控蛙类疾病的难点:无法确诊牛蛙疾病,难以做到对症用药;无法筛选合格药物,难以做到合理用药;无法确定药物用量,无法确定精准用药。

  陈昌福教授强调,“调节养殖蛙类免疫机能,检测病原药敏精准用药,这个实验是必须要做的,不然无法做到科学用药。抗生素和杀虫剂不能作为预防用药,消毒剂、中草药、水质改良剂可作为预防用药。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如下因素:根据抑制和杀菌效力、疾病发生部位、药物价格、用药程序规则——先老后新、药物代谢速率、药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药物的其他理化特性(毒性)来选择。”

  何绪刚教授从圈养模式构建思路和应用场景、草型清水态养殖环境、水体养殖承载力及合理圈养密度以及圈养关键设施设备研发进展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同时,他着重介绍了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模式,主要是将鱼类集中养殖在底部设计成锥形的圈养桶中,通过水泵将底部的残饵和粪便抽入尾水分离塔进行沉淀分离,分离出的固体废弃经过发酵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尾水进入处理桶和生态塘进行净化处理和再利用,最终实现尾水“零排放”。

  池塘圈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残饵、粪便对水体的污染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水面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池塘圈养机械化作业提出了新的的需求。谭鹤群教授介绍了现有的池塘圈养设施,包括鱼苗计数技术与装备;面向圈养平台的精准投饵技术与装备;气液混合式增氧系统;淤泥脱水技术与装备;圈养桶水下监控等。

  圈养产业大有可为。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设施养殖提供了52%的养殖水产品,规划2030年至60%。病害成为圈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随后袁军法副教授就圈养模式的病害现状、病害发生原因、圈病害防控思路和病害防控措施展开了报告。

  张奇总结出运营三个关键:人才为先、设施设备、养殖管理。人才永远是规模化养殖管理的关。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