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破解“珍珠劫” (200859)

2023-11-07 18:31:05

作者:jinnianhui金年会      
破解“珍珠劫” (200859)

  永保村的袁首平老人从小在湖边长大,六十多年来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一直为自己生活在湖边感到骄傲。

  多年以来,袁首平一家吃的就是这清凌凌的袁湖水,大家不仅在袁家湖里挑水吃,一到夏天,这里还成为村民们的天然乐园。 可是,近两三年来,村民们发现湖水一天天出现了异常。一些接触过湖水的人,就出现身体上的不适。这湖水连接触都出现问题,那么,它还能够饮用吗?村民们对此忧心忡忡。接到群众反映后,当地环保部门对袁家湖的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了村民们的担忧。

  cod是反映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项主要指标, 有机污染物超标,意味着饮用这种水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袁家湖只达到四类水质标准,按照环保部门的规定,四类水质只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已经彻底不能饮用。

  消息传来,永保村村民陷入无水可用的恐慌之中。据永保村村民说,他们世世代代喝的就是这袁家湖的湖水,那么,这好端端的湖水怎么突然就水质变坏了呢?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袁家湖的水质? 最初,有关部门按照惯例,怀疑是工业污染破坏了这里的水质,可是,这一猜测遭到村民的一致否定。

  永保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子,村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袁家湖周围也没有工厂,完全可以排除工业污染的可能.那么,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袁家湖的水质呢?村民把矛头指向湖里的一个水产养殖项目。

  这满湖飘浮着的塑料瓶,瓶下悬挂的就是一个个珍珠养殖蚌.记者了解到,2005年,浠水县兰溪镇和来自浙江金华的养殖户邱阳文签订了合同,把450亩水面租赁给邱阳文养殖珍珠.这湖水被污染到底和养殖珍珠有无关系呢?在了解珍珠蚌的特性时,记者得到一个意外答案。

  专家告诉我们,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污染水中,人们经常采取投放蚌类的办法,来减少浮游生物减轻污染.既然珍珠蚌能够净化水质, 那么,村民为什么一口咬定.养殖珍珠就是破坏袁家湖水质的罪魁祸首呢?

  原来,村民们之所以把水污染的矛头指向珍珠养殖,就是因为他们多次亲眼目睹珍珠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往湖里泼洒人畜粪便,这一说法也得到养殖场工作人员的证实.

  专家指出 ,虽说珍珠蚌原本可以净化水质,但是这种向水里大量投放有机肥的做法,使珍珠养殖反而成为”湖泊杀手”,环保部门的检测表明,袁家湖的水质问题,恰恰是有机污染物超标。而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就是这一车车的人畜粪便。

  据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袁家湖的水质是四类水质,再继续超量投肥很快就会沦为五类水质,甚至劣五类,会彻底毁掉袁家湖.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不仅想问,珍珠养殖户为什么要大量向湖里投放粪便呢?他们不知道其中的严重后果吗?在袁家湖珍珠养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向湖里大量投放粪便等有机肥,是珍珠蚌的特性决定的。

  原来,珍珠蚌以水里的浮游生物为食物,水越肥,它就长得越快,大量投肥可以大大缩短珍珠蚌成熟的时间,如果在纯天然的情况下,珍珠蚌需要六七年才可以采摘珍珠,而大量投肥可以把珍珠成熟时间缩短到两三年,甚至一年。

  除了缩短珍珠蚌的成熟周期,养殖户们采取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养殖密度,在单位面积内尽可能地多挂珍珠蚌,养殖密度大了,需要的肥料更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他们加大投肥量.人畜粪便价格便宜,成为他们的首选肥料。

  记者同时了解到,2000年以前,湖北的珍珠养殖面积不足一万亩,到2007年,短短几年时间内,养殖面积一下子增长到20万亩,而其中绝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外地人.江浙一带是我国最先兴起人工养殖珍珠的地方,为什么那里的养殖户会舍近取远来到湖北呢? 除了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有着得天独厚的湖泊资源之外,还另有原因。

  原来,这种大量投放有机肥近乎竭泽而渔的养殖模式,已经让江浙当地的许多水体失去养殖功能,而当地的环保政策日趋严厉,从某种程度上,也让一些养殖户选择往西发展. 在湖北,当地政府对这种大量投肥式的珍珠养殖情况不了解,因而对环保后果也并不知情。

  一方面是当地政府不了解实情,一方面是外地养殖户大量投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危害的是生态环境和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袁家湖的水不能饮用之后,永保村的村民陷入饮水难的困境之中。一些村民无奈到周边通了自来水的村庄挑水。

  一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承担不了外出挑水的劳顿,只好在袁家湖附近的水沟里挑水吃,虽然明知道这水不干净,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选择了喝桶装水,每月的支出,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仅在浠水袁家湖,在湖北其他引进珍珠养殖的湖泊中,养殖珍珠导致污染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特别是一些大型湖泊城中湖饮水水源地,带来的环保问题更加突出.

  由于过量投肥能带来可观效益,同样的污染现象也发生在其他一些开展珍珠养殖的省份。近年来,湖北的珍珠产值已经达到一个多亿,成为当地水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是,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也让当地头疼不已.到底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效益呢?当地作出怎样的抉择呢?

  2007年8月, 湖北省农业厅与省环保局联合发布《关于禁养限养珍珠和规范水产养殖的意见》,意见规定: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中湖、风景区和大中型湖库中养殖珍珠。严格限制在精养池、池塘养殖珍珠。精养池、池塘不得再新增养殖面积,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挂养密度每亩不得超过500只。全省一律不再新发珍珠养殖证。

  在浠水县袁家湖,记者了解到,禁限令发布后,当地立即采取行动,逐步拆除珍珠围网,同时禁止向湖中投放粪便等有机肥。由于和养殖户签订的承包合同还没有到期,珍珠养殖彻底清除还在协商之中。

  湖北省鄂州市东沟镇是养殖珍珠面积较大的地方,素有“楚乡珍珠第一镇”之称,这里的珍珠主要养殖在精养池、池塘,不属于禁养范围。但是,在珠农刘建勇的养殖场里,记者仍发现一些变化。

  据了解,为了减少污染,东沟镇的珍珠养殖户普遍用上专用的珍珠生物肥,取代了过去的粪便等有机肥。为了减少投肥量,在水产专家的指导下,当地还采取鱼珠混养、种草养鱼的新办法,以循环生物链达到健康养殖的目标。

  在今年的中,总理提出,要关注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养殖业的污染。养殖业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只有地方在引进养殖项目时有足够的环保常识和远见,对养殖模式的规范与客商有充分的沟通和制约,袁家湖遭遇的难题才不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