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寻渔记丨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方式

2024-08-12 06:11:30

作者:jinnianhui金年会      
寻渔记丨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方式

  在渔业转型发展进程中,发展深远海养殖是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性挑战,实现新时期中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由于世界各国海域环境、技术条件、养殖方式的不同,目前深远海养殖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关于深远海养殖(Deepsea mariculture)的定义是:设置于暴露在风浪作用下的开放海域,有设施设备保障,有补给船舶支持的海上生产系统。中国深远海养殖可以定义为:设置在离岸3海里以外、水深在25~100 m、无遮蔽的开放海域,以远程管控设施装备为保障、陆海补给系统为支持、对生态环境无负面影响的工业化海上养殖生产方式。

  自1986年“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确定以后,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产量由150万t发展到2018年的2031万t。目前,中国海水养殖仍以近海筏式、底播、池塘和吊笼养殖为主,存在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品质不高、生产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亟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深海大洋拓展空间,发展深远海养殖是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性挑战,实现新时期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养殖品种选择、养殖系统构建、养殖海域规划等是保障深远海养殖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养殖品种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经济潜力、适应水温和养殖技术;筛选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基础研究积累较为完善,并且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的品种,为深远海养殖新兴产业初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减少风险;同时加强苗种繁育、饲养工艺、生殖生理、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立目标品种工业化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和养殖工艺,制定目标品种深远海养殖技术操作指南。

  在养殖系统构建方面,深远海养殖系统构建要符合开放海域集约化养殖生产的要求,需主要考虑适宜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综合来看,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两种方式各具特点,可相互协同,考虑到水深、潮位、波浪、管控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养殖设施在未来深远海产业发展中,应有其性能优势最大化的设置水域和协同的生产方式。开展游弋式、浮式、半潜式等适用于不同养殖海域和条件的大型专业化多功能养殖船型和平台构建技术研究,研发集苗种繁育、成鱼养殖、饲料加工、捕捞渔船补给及渔获物冷藏冷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养殖平台和设施,发展管控、维护和抢险的平台运维技术和装备,支撑深远海养殖系统稳定运行。

  在养殖海域规划方面,应重点考虑养殖排放、环境承载力和海域条件。推进深远海海域及相关岛礁使用权审批、陆上基地建设用地与配套码头、养殖许可等政策完善,建立基于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控制的区域性规划,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规范的产业和政策环境。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食物生产活动和自然资源利用产业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发展深远海养殖需要基于合理养殖排放量,使这种影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整体而言,深远海水域有足够大的环境承载能力,溶解或悬浮于水中的营养物质将通过藻类和摄食生物,进入水域生态系统。借助水动力带来的稀释作用,养殖排放对整体环境不易产生负面影响,更可能会刺激水域的自然生产力。因此,只要基于环境承载力控制好养殖规模,养殖排放不会对水域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构建深远海养殖生产方式,在方向上必须符合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眼于高效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环境友好和质量安全,适养品种选择、养殖系统构建、海域规划设计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百度